陶刻名家譚泉海署名探究
2015-08-27 16:10:02


陶刻名家譚泉海署名探究

http://pic.taohuren.com/images/20130409/6e66bff9e74f25b9.jpg

    譚泉海(1939年7月—),中國工藝美術大師、中國陶瓷藝術大師,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,副總工藝師,第七、八、九屆全國人大代表,首屆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。1958年入紫砂工藝廠,跟隨任淦庭先生學習紫砂雕刻裝飾。1976年進中央工藝美院深造,得梅健鷹、楊永善、張守智、白雪石、陳若菊等名家指導。1979年特大紫砂掛盤《松鷹》《群馬》為北京故宮博物館收藏。1984年雕刻裝飾的《百壽瓶》榮獲萊比錫國際博覽會金獎。1992年《百帝圖紫砂鼻煙瓶》分別獲全國陶瓷藝術展評會、國際精品大獎審一等獎。1994年《歷代文化紫砂藝術屏條》獲全國陶瓷評此一等獎。 近年,其兩個女兒譚曉君、譚曉燕從事紫砂壺藝的創作,同為國家級工藝美術師,譚泉海先生多為女兒所做茗壺加以陶刻裝飾。

http://pic.taohuren.com/images/20130409/5d02026b6548e2eb.jpg

譚泉海作品 - 千禧千壽雙耳瓶

   

譚泉海先生真實姓名中有“泉”“海”二字,故其一生陶刻署名皆與此二字密切關聯。學徒伊始,任老給他取的藝名是“雲全”。因為“全”與“泉”同音,且更易於陶刻初學者署名落款。有壺友家藏一把文革前海棠壺,一面刻畫竹葉兩支,一面刻“含英”二字,取“含英咀華”之意。落款是“戊戌秋雲全刻”,戊戌年,即1958年。此作乃譚泉海入廠拜師當年的習刻,陶刻態度嚴謹,但明顯較為拘謹而稚嫩。後來隨著他陶刻技藝的嫺熟,開始落款“雲泉”。有壺友家藏一對“雲泉”款大金鐘花盆,為文革前60年代初所刻。都是一面刻畫花鳥,一面刻字,或楷或隸,自成章法。其中一隻刻有詩句:“室雅何須大,花香不在多”。有人推測,文革前,譚泉海還可能用過“雲海”、“雲波”二款,但沒見到實物,不敢妄斷。

    文革開始後,紅色浪潮,激蕩澎湃,像其他眾師兄弟姐妹一樣,他也改名“紅波”。因為“紅泉”與“洪拳”同音,不雅;且“泉”乃泉水叮咚、涓涓細流,甚至波平如鏡,毫無氣勢,與當時的豪情壯志、波濤洶湧的革命形勢不合拍。“紅海”,因海有潮起潮落,不符合一往無前、浩浩蕩蕩的革命形勢,且西亞與北非之間有一內海,叫“紅海”,與中國地隔懸遠,毫不搭界。

也可能起初偶爾用過“紅泉”“紅海”二款,但很快就改定用“紅波”,取“紅色的波濤”之意,完全符合當時波浪壯闊的革命形勢。“紅波”款紫砂陶刻作品存世相對較多,但多為陶刻精品(好砂、好工、好刻)。1968年12月28日任老去世,眾徒弟紛紛用“小”“子”字起首作為藝名。譚泉海也曾用過“子波”落款,但較為罕見。

   

改革開放後,實事求是,返璞歸真,像其他師兄弟姐妹一樣,紛紛改為“石”字款,他開始用“石泉”。如果再接著文革時期的“紅波”的“波”字,而叫“石波”就毫無意境了,而“石”“泉”連綴,讓人想像到泉水叮咚,讓人想起泉城濟南趵突泉、淑玉泉那種泉、石相得益彰的畫面,極富意境,故今日譚泉海先生還樂用此名。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,進一步解放思想,實事求是,譚泉海先生直接用其真名“泉海”落款署名,以張揚個性,獨創品牌。本人家藏近年譚泉海先生陶刻、魯文英創做的笑櫻壺,有譚泉海先生親字用毛筆書寫的證書。其陶刻風格與前期風格一貫,一脈相承。

   

譚泉海先生一絲不苟的嚴謹求藝的態度,超越常人的書法、陶刻天賦,五十餘年如一日、甘坐冷板凳、耐得住寂寞的那份執著,成就了他的事業和英名。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”既是國家授予的,也是人民授予的。其陶刻風格嚴謹而不拘謹,清秀而不清瘦。其作品凝聚了傳統文化之精粹,並結合當代紫砂造型之美,所放射出的張力、靈動與神韻,遠邁晉唐,毫不遜色於古代名碑名帖。本人以為,單從陶刻藝術上來看,譚泉海先生的陶刻技藝已是爐火純青、臻於化境。整個宜興,整個丁山,無出其右者。其人註定會不朽,一如邵雲如、陳少亭、任淦庭,他在陶刻界代表了一個時代;其陶刻作品註定會傳世,一如明清以來歷代名家傳器,她們是紫砂名家精心養育的寵兒,所以,他的作品代表了一個時代陶刻水準的最高技藝。

http://pic.taohuren.com/images/20130409/1603b5d2ac03407e.jpg

譚泉海作品 - 唐宮佳麗通轉瓶

http://pic.taohuren.com/images/20130409/2dfd3533d8fa0dcd.jpg

譚泉海作品 - 描金 黃山煙雲掛盤

http://pic.taohuren.com/images/20130409/8023eeeae727669d.jpg

譚泉海作品-廬山飛瀑描金刻繪

資訊來源:出處www.taohure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