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
$0
還差$1500
免運費
緞泥~大亨輟球壺
作者: 曹曉順
容量: 320cc
泥料: 緞泥原礦
製法: 擋坯
編號: Y134
數量:
特價:
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緞泥,早期最常見通用之泥料,為江蘇宜興黃龍山‧本山綠泥原礦提練而成。

我手上摸的就是本山綠泥層,燒成後為黃色緞泥。


本山綠泥,泥質細膩,跟朱泥泥性相同,生泥溼的時候黏性高,等稍微乾了又變鬆黏性差,所以制壺難成型。

做好了的茶壺,坯再燒窯過程容易開裂,所以純本山綠原礦是很難制成壺,需要一定的技巧。

 

 

 

 

本山綠泥是與紫砂共生,藏在紫砂夾縫中看到,產量不多。

 

 

本山綠泥原礦 ~ 在未燒成的顏色有一點青灰,但燒成後又變成黃色。


很多人從本山綠泥字面上,誤以為是綠泥。

 

真空好的緞泥在養泥

 

 

   

 

本山綠泥原礦燒成為黃色,但有一些本山綠泥與紫砂泥共生

,所以很多緞泥茶壺裡有紫砂顆粒。這是正常的現象,不是添加紫砂。
但市面上也有添加紫砂的緞泥,為了就是視覺效果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本山綠泥,是指出產於黃龍山的泥礦,礦料開採出來呈現綠色的單一紫砂礦,古名:梨皮泥。生礦土呈淡綠色層片狀,燒成陶後現梨皮凍色(米黃色),產於黃龍山岩層與紫泥共生礦層中,僅數釐米厚,位紫泥上層與岩板間,俗稱“龍筋”。而且兩種泥性質一致,每層之間並非斷然分明,重疊的部分往往是紫泥、紅泥、本山綠泥混生,特別是可塑性和燒成溫度不會有很明顯的差異。很難區分,於是將其命名為“團泥”。團泥原礦畢竟數量少,其礦物組成為水雲母、高嶺石、石英及少量的鐵氧化物。

 

 

本山綠泥的地質分佈有兩種情況:

 

1.第一種是石英岩板(即黃石岩層,業界俗稱為“龍骨”)的下部貼層,作為龍骨下貼層的本山綠泥成分偏石性,石英含量較多,粘土成分較少,所以需要用較高的溫度燒成,窯燒時較容易開裂,不易燒成,但結晶性能非常優越。

 

 

2.第二種是蘊藏於紅泥(朱砂)、紫泥(紫砂)之中的夾層,也被稱為“泥中泥”。作為泥中泥的本山綠泥粘土含量較多,燒結溫度相對較低、燒製成功率較高。

 

 

段泥也是最難燒的,燒不到位就會吐黑,而且容易裂開。段泥的燒成溫度在1170度左右,燒成溫度比較高,所以一般原礦段泥都要燒到有點黃發青是上品。

 

本公司(彥記陶苑)所做的緞泥純原礦壺~

經台灣S.G.S以歐盟84/500/EEC最高標準檢驗:鉛 & 鎘〝均未檢出〞

 

 

 

欲知詳情請點:  本公司建練泥廠

欲知詳情請點:  煉泥真空紫砂

欲知詳情請點:  純 手 工 壺 製 作 過 程

欲知詳情請點:  擋坏茶壺製作過程
 
欲知詳情請點:  隧道窯
 


顯示詳細地圖360度店面環景

適合沖泡:烏龍茶生茶 ( 輕焙火系列 ) 

如何溫壺~

 溫壺步驟 :

1, 先使用陶磁專用菜瓜布洗淨茶壺(可用牙膏清洗),

2, 清洗完畢後,在茶壺裡面裝半壺自來水,把壺蓋掀開放在茶壺旁邊,

3, 壺內再慢慢加入熱開水至滿,等5秒後將壺內的水倒一半出來,倒出來的水直接澆在壺蓋上。

4, 重複以上步驟5次。

5, 最後再加入熱開水至滿,熱開水留著蓋上壺蓋(此步驟為讓茶壺逐漸升溫的意思),五分鐘後開始使用。

※新購的茶壺及太久未使用的茶壺,建議一定要溫壺,才不會造成張力擴張不平均,茶壺的結構會拉傷或開裂。

如何養一支漂亮的壺 ~   

 

      茶壺在泡養過程中壺身表面會產生油光,那是茶壺加入茶葉沖入開水,蓋上壺蓋時茶汁從壺口溢出留在壺身表面,壺身表面遇熱會微張,這時壺身表面致密的氣孔就會吸附茶油,壺身表面有致密的燒結層,加上氣孔所吸附的茶油經過乾布擦拭,自然就會產生油光。

 

      茶油是不會從茶壺內璧大量滲到壺身表面. 有人在養壺時會用養壺刷沾茶汁刷在壺身表面 , 那只是把茶油和茶垢吸附在壺身表面 , 但時間一長會造成一層油垢 , 泡茶時油垢會脫落產生表面油光不均勻不美觀 。

 

      所以要 養一支漂亮的壺,在每一次泡完茶,把茶葉清空,用熱水把壺內的茶葉沖洗乾淨,再用乾淨的濕布擦掉壺身表面的茶垢,等壺身表面沒有水份,再用乾淨的乾布擦亮,擦拭完一定要把壺蓋翻開讓茶壺晾乾,充分的乾燥後茶壺內才不會發霉,這時就可以收起來。

 

     茶壺表面茶垢太多可以用陶瓷專用菜瓜布清洗茶壺內外,壺外表的茶油不會因為使用陶瓷專用菜瓜布清洗茶油就會掉,洗掉的是茶垢,茶油還是留在壺表面。陶瓷專用菜瓜布可至大賣場購買。